财政一体化的欧盟会和美国竞赛着印纸币——量化宽松,最后难免导致这两种纸币的大幅贬值,世人对纸币信用更加失望,金本位回归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大。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进出口并重、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阶段,危机在这个方面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于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以及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多年来一直大幅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总结金融泡沫破裂的教训,一方面加大对传统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支持,提出振兴制造业、再工业化。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失业率和赤字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10年前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公司现任董事长吉姆·奥尼尔认为,目前可能是近20年来投资欧洲的最好机会,永远别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使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多数居民即期收入下降。而提前偿还债务和经济低迷又迫使居民增加储蓄,多种因素造成居民消费能力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斗转星移,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在剧烈动荡中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例如,据统计,全国各省、区、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率加权平均达到10.5%。13、忽视市场农业必然带来生产性和流通性过剩与短缺交替发生的特点,农业各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收益形成机制长期短缺,危及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14、忽视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和运行方式的科学化,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福利部分多、生产部分少,一般项目多、重点项目少,富地富户多、贫地贫农少,扶少数强者多、扶多数弱者少,部门受益多、农民受益少,间接项目多、直补项目少等问题,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经验来看,多年来,对三农存在如下20个方面的常识性误判,导致三农理论体系残缺,延缓三农科学发展。8、把几代农民工误判为农村劳力和人口,城市居民双重标准,也制约新农村建设。19、忽视农村经济扶持和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及文化娱乐等职能由地方主导上升到中央主导的实际,地方政府三农职能错置。
进入专题: 三农问题 。出现这些常识性误判,根本原因是多年来偏离农村市场化改革的原点和轨道,理论体系前提错置。
2、把全国10%多一点的农地分散性流转,误判为规模化经营的时代来了,忽视广大小农经济的长期性,对小农支持力度减弱。在研究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中三农所处的内外环境时,限于个别孤立性事件,缺乏综合性分析。理论上的空疏,必然带来实践上的盲目性。1、误把仅占GDP10%左右的农产品,看成CPI的支撑,打压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比价极不合理。
10、忽视农地的特征,误认为农地产权化就能增加农民资产和收益。7、忽视工业化、科技进步引致分工协作是农业的第一推动力,延缓现代农业的进程。12、忽略农村水电路等的公共产品性质,长期以来城市水电路国家建,农村水电路农民建,增加农民负担。20、忽视经济是基础,带来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与市场农业逆向强化,削弱了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对三农发展的助推作用。
18、忽视城乡文化的不同特点,盲目城市文化下乡,割断、稀释农耕文明。6、忽视农地等级差别,不以差等农地定价,部分末类农田因收不抵支而弃耕荒废。
9、把城镇征用的土地仍当作农村土地,产生大量城中村,拖累农地政策的完善。4、只讲科技进步增产增收,忽视科技异化,频现食用农产品安全危机。
15、忽视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等一系列特征及其农业多种经营对农业兼业的重要性,影响农产品的多样化,区域特色消减,影响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中国不应该搞国有化运动,也不应该搞私有化运动,更不能允许搞权力资本化。公有制为主体,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以国有制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演变为以股份公司为主体。对于利用非法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的,坚决予以处罚,要求他们彻底退赔。由地方政府投资,控制全部或者相对多数股份的企业,应该称为市属,省属,县属公营企业,不能称为国有企业。第一,从法律层面给国有企业定义。
产生财富效应,大大提高国内消费。依靠发行国债和银行信贷形成的国有资产,必须在经济恢复以后,以各种形式返还,包括还国债,还贷款,卖股份。
在中国的确有这样的思潮:国有企业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国家能够直接支配的宏观调控力量。其他大部分单位,只向自己内部成员开放的,都称为私有,如一个单位的礼堂,工会的俱乐部等。
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可以讲的,不应从宪法中去掉。目前的争论说明,需要继续探求未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其次是参加国际竞争的战略产业,如航空航天等。在宪法中确立社会所有制的法律地位,包括各种基金,股份公司等,都是社会所有制。第三,尽快通过《国有资产法》,清查国有资产流失。这样,必将导致进一步的权力扩张和再瓜分,瓜分的对象将从国有资产扩大到全体人民的个人资产。
西方只把全部向社会开放的单位称为公有,如公园,公共设施。因此坚持国有企业(央企以及各级省市直属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原则不能变。
国有财产的建立,除去没收三座大山的财产之外,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财政投资形成的,全体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第四,全面进行理论创新,真正解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问题。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国有制,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公有制为主体,都是正确的。进入专题: 国有资产改革 。
各级政府投资都成为国有资产,引起了各方面注意,特别是某些知识分子不安。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在理论上超越左右,包括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出路方面,也应该超越左右。这类投资应该局限于地方性自然垄断行业,公共设施等方面,目的不是赢利,而是调节和保障市场经济运行,其价格和经营由人代会监督,政府部门管理。基金是社会所有制,不是私有制。
但国家控制的方式应改进,以非股权控制逐步代替股权控制。股份公司,应该属于公有制的形式之一:马克思讲过的社会所有制。
这就可以在理论上超越左右翼,在实践上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制的新路来。防止国有财产流失,主要方法是缩小国有制范围,大部分不可能依靠监管。
这不是私有化,不能用前苏东每人平分股票的办法,应该变为社保基金,为全体人民提供社会保障,这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所有制,是公有制的最高形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明确讲过的。涉及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的大产业,不受国内反垄断法限制。